张春燕:回到母语的家园——一段从古典诗词到儒家经典的浩荡旅程(下)

365教育网 290 0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诗 音乐: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诗

张春燕:回到母语的家园——一段从古典诗词到儒家经典的浩荡旅程(下)  经典诗词 第1张

回到母语的家园——一段从古典诗词到儒家经典 的浩荡旅程(下)作者|张春燕

来源|贞元教育

张春燕:回到母语的家园——一段从古典诗词到儒家经典的浩荡旅程(上)

3

小学中高段李杜苏晨诵

五六年级,晨诵进入李杜苏诗人专题。

我们读李白,画李白,写李白。最后,我们把对李白的理解变成诗剧,搬上舞台。

李白的一生,是从他离开家乡开始的——

随着课程的展开,孩子们明白——他有仙人梦,但是,需得济世之志实现之后,所以,注定他一生痛苦。

于是,孩子们理解了——也许这些磨难,都是上天为了成就一位不朽的诗人而特意安排的!没有纠结,就没有诗歌!没有痛苦,就没有诗歌!没有孤独,也没有诗歌!

是的!虽然李白自己可能并不想要这种成就——但事实上,他借着酒,把最深的痛苦,酿成了诗——

是的,李白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而我们也把李白诗歌之旅的最后一首《临路歌》,放在了期末考试的早晨。晨诵之后的期末考试,作文便是——《“李白,我心中的……》,孩子写下的文字带着温度——

数写《我心中的少年》——

芸写《似失败的少年》——

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李白——

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李白。

是的,最后的临终,不是死亡,而是回家。

正如孩子写出的诗歌——捉月离世水中央,回了月亮。

李白之后,是杜甫。

如果说李白是少年,那杜甫,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一开始就是中年或者老年,但是,通过课程,孩子们发现——原来他也有和李白一样甚至更加狂放和不羁的少年时期,只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面对破碎的山河,才变成了今天我们认识的沉郁顿挫。

学《瘦马行》,我们就以杜甫的口吻写自传,孩子们洋洋洒洒几千字——

过程中,我们不断将杜甫与李白进行比较——同为失意,他们的感慨有什么不同?

等到结课写作《我们的杜甫》,杜甫,便再也不是一个符号,而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那些渴望被照亮的人——

杜甫之后的苏轼和陶渊明,也仍然是按照人物精神成长的脉络来上课。之后,比较李杜苏陶四个诗人的异和同。孩子们的视角越发多维。

陶渊明的结课文章,几个孩子都写到了四五千字。

4

小学中高段《魏晋风度》大课程

跟晨诵诗歌同时进行的,是《世说新语》的大课程。

读《世说新语》,我们不只是把它当做有趣的小故事,而是希望在实现古文阅读自动化的过程中,探求魏晋名士的精神发展史,理解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命运和抉择;以启迪觉悟自己的生命。

是的,我们期待在穿越所有这样些人物故事的过程中,思考——

滚滚东流的历史长河,在魏晋这个独特的节点上,他们不得不直面的重大问题是什么?

他们灵魂深处的价值取向原本是什么?

在内外两股力量剧烈地战斗过程中,他们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他们因自己的抉择而在历史时空中开出了怎样的人性之花?

大浪漫课程由江子校长亲子开启。这些年,贞元语文大课程,都是江子校长来为大家探路。

课程梳理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这二百年的变局,最后,停在了大大的“乱”字里。

但竹林人物,在这样的乱中,表现出了风骨。

比如嵇康——为什么年龄不是最大的他成为了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带着这个追问,我们用四节课的时间,进入了世说新语。

第一课——

从外表的描述看,嵇康是个怎样的人?与阮籍有何异同?

在王戎和吕安眼中的他呢?

根据文段,推测嵇康可能有怎样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

他的家庭出身和童年经历,又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对嵇康有初步了解,并为嵇康最后的选择埋下伏笔。

当然,每一堂课的结束都伴随着写作

第二课,围绕他写给山涛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探寻嵇康的精神世界

第三课,在他与钟会的交往中,进一步辨析他的性格、可能的政治倾向以及面对同样处境,与阮籍的异同

最后一课,所有之前的伏笔便一一显现——由于钟会进言,大将军司马昭终于下定决心杀嵇康

最后一个文段,落在嵇康行刑前,索琴弹奏《广陵散》的画面上,我追问孩子——通常情况下,一个将要行刑的人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

孩子:害怕,恐惧,无法想象

我:嵇康临行前的表现又哪些特别之处呢?

孩子:弹琴

我:请用一个词刻画嵇康临行前的场景。

孩子:视死如归

我:对于嵇康来说,“归”的是哪?

孩子:本心。

我:那么,亲爱的橄榄树,你们明白为什么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吗?

孩子:他保持了本心。

我:那阮籍没有保住吗?

孩子:也保住了,但是他还是……

我:怎样?

孩子:阮籍他一直痴醉周旋,比较消极;而嵇康表明态度,所以是积极的。

我:那大家明白何为领袖了吗?想想,三千太学生为他请愿,意味着什么?当他们目睹他们的老师以身殉道,会对他们的人生方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真正的领袖,意味着——

孩子:死。

我:不,关键不是“死”或者“活”,而是心中的坚守。也就是你们说的“本心”——这是比单纯让生物体活着更重要的事。最后,嵇康是以积极的方式,能够影响人的方式,保住了“本心”,而不是苟活。所以,年龄不是最大的他,成为了七贤的领袖。

讨论到这里,最后的写作——为什么年龄不是最大的嵇康成为了七贤的精神领袖——也便水到渠成。

最后,在综合写作《我最喜欢的竹林人物中》,庭明选择了嵇康——

是的,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

今天孩子们所有由此思考落下的写作,其实都是借助历史上那些活出光芒的人物来追问自己——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我的这一生?

期待我们能够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一直超越——毕竟,生命最后一刻的抉择,也可能改写之前整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5

小学高段、初中儒家大课程

《世说新语》之后,我们便进入真正的儒家系列大课程。因为我们渴望进一步思考深刻捏塑魏晋风流人物之精神灵魂的“儒释道”精神 。

《孔子世家》,仍然在句读训诂的基础上,聚焦理解人物精神发展。仍然有这许多的前置课程来铺垫。

仍然是以历史背景作为开启精确之思的大浪漫——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诸君何为?儒墨道法何以争鸣?

之后,我们用孔子自述为线索,穿起了课程问题——

十五志于学,为何?

三十而立,凭什么立?

四十不惑,不惑什么?

五十知天命,天命来自哪?

六十而耳顺,如何才能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怎样才能获得如此之大自由?

讨论清楚了这些,最后,我们在大综合“最后的歌声”中追问——

是啊,夫子终究是“人”而不是“神”,他有限的肉身终将逝去,但是,他的精神何以能突破有限肉身的桎梏而与无限绵延的历史文化长河永远共存?后人为何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结课的时候,刚好到了清明假期。带着——面对中华民族何以伟大复兴的世纪之问,我们何以“复”?又何以“兴”

带着这样挥之不去的世纪追问,我们拜谒了孔庙,留下了诗行。

然后,正如江子校长在《发生学教育》中以孩子的口吻描述的那样——

现在,我有点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仲尼弟子列传》了,

是的,我对颜回、子路、子贡、曾参们的故事很有兴趣,

不过,我更想知道出身差异如此巨大的弟子们,他们的精神经历了怎样电光火石般的切磋琢磨一步步生长、发展,并最终壁立千仞的?

是的,我们进入了《仲尼弟子列传》,并在结课时产生了第一部从写剧本,到导演、排练、服装道具PPT全部由孩子们主导的戏剧《擎灯的人》,也就是开头大家在《夜灯》歌曲中看到的场景。

仍然是以问题的方式,层层走进孔门四弟子的精神世界。

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钟爱。

栋烨最爱子路,他说——

是的,从乡村莽夫,到勇义结合,子路在跟老师求道的过程中,以道的方式,完成了自己。

颜回,那个安贫乐道的典范,成为孩子朝向的榜样——

所以,最终,在安贫乐道中,颜回完成了自己。

曾参,这个人物,起点处跟孩子们最切近,所以给了很多孩子力量。

佳茵说——

所以,这样矢志不渝的曾参,成为了孩子的镜像。

到了子贡,这些问题一抛出,就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孩子们太惊讶了——

为什么年轻富有的商人要拜入孔门?——既不能随心所欲,还会影响生意。

随着课程的深入,渐渐理解——这恰恰体现了他对道的热切。也许是在精神上迷茫了,也许是觉得应该在精神上有点追求,总之,他做了我认为这一生最重要的选择——拜入孔门……他选择领悟道,做一个觉醒者。

只是,这样的觉醒者终究没有成就大业——老师离世后,子贡终究没有积攒够独行的力量,最后,曾经富甲一方的商人,无疾而终~

所以,结课问题——子贡应该入孔门吗?

很多孩子露出了凝重的表情——惋惜?纠结?痛心?

畅舟写了五千字,却还觉得有东西无法表达出来。

孩子说——无论如何,子贡这样的觉醒,使我非常佩服,又使我非常心痛——因为从最后的结果看,他既不能从往昔的成功中获得安慰,又不能完全的理解一条几乎注定会失败的道路怎样去走。所以最后,只能“无疾而终”。不过,无疾而终又怎样?他有追求——而且为了追求放弃了本可以的一直拥有的高光时刻,这点,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的确,这个阶段,有这样的触动就够了。

这样的课程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它是帮我们在幽暗的人性的泥淖中透进一束光,让我们发现——哦,原来,真的有人是那样活着的!从而,开启我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问和寻找——是的,寻找!它的答案,只能由你自己给出——不是停留在文字,而是在每一次关键时刻的抉择中,给出。

就这样,带着回味,我们结束了《仲尼弟子列传》,进入了《论语》课程。

依然是江子校长设计,把它分成“论学”“论仁”“论孝”“论礼乐”“论政”几个板块。

每一个板块,都是在理解义理的基础上,关联自己生命,去行动。

学完“论学”,孩子明白——

学习的目的,不是去满足一个外在的目标,而是去实现自己的志向的途径。那些每天如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人,并不是受虐狂,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中有乐趣。

学完论仁,孩子说——

我们因此认识了一种全新的“好人”与“恶人”的标准,即——道德的。当我们“好”一个人的时候,他自身就应该是个贤者。而“恶”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是情感的讨厌,而是通过一个积极或消极的方法去改变她。

孩子说——

你如果自己不能帮助他,就不要抱怨他不能改变。你不能自省,才是错误——因为你没有成为仁者去帮助他,只是在情感和理性的层面,是不能谈“恶”的。

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真的发现,一方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另一方面,又是“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学到论孝,静雯说——

自从我学了“孝”“礼”“仁”的关系后,我才明白,真正的孝,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还必须有“内”。所以,我要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心甘情愿做出来的,而不是仅仅为了遵守礼这个形式,而忘了发自内心地孝呢?

泽铭说——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也能让父母享受到精神层面的乐,所以我就一定要先饱读诗书。这就是立己的重要性,现在回家,我经常跟他们讲我在大课程中学到的东西,让他们也明白,当我们三个人都有了“礼”,就能由心而发地做出改变,实现一个美好家庭。

学到了礼乐,结课的时候,轮到我们班主持升旗仪式,思博便用在国旗下演讲的机会追问大家——

升国旗仪式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呢?

是唤醒我们对国家的情感以及我们自己的公民意识,从而有能力成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

真正的自由,不只意味着“国”之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还意味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够真正觉醒,层层超越,实现人之为人的精神自由,否则,也仍然是奴隶,之是不自知罢了。

我们——此刻作为学生的我们,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所以,我们的生命方向,我们的思维能力,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除非我们醒来,我们能够复之兴之,才能不辱没先辈用血肉筑成的长城,才能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和血脉,经由我们,延续下去!

当孩子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发现,接下来的论政,似乎离我们一点也不远,因为教室也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有同学说——

他开始意识到怎么样使用值日班长的权利。因为权利是同学交给我们的,所以,公正一定不能少;当然,如果一味地用刑——哪怕很公平,但是失了德,也是不行的,因为刑罚只是在一个人无法管束自己,突破了底线才用使用的。所以要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基础上,再使用“法”。

这就是《论语》课程,孩子们在理解义理之后,结合遭遇的真实问题,落下的写作。

6

总结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些课程和写作。

农历天空下诗词节气之旅,是打开孩子的感官,让他在对自然万物敏感的基础上,对儒释道的中国文化有个浪漫感知。

而之后的大课程,是分两条线来走的。

像李杜苏陶诗歌、《世说新语》《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这样的一条线,聚焦的是人物精神发展历程。孩子们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和写作,完成理解,这样,便可能在遭遇困境的暗夜,无意识中完成自居。

而《论语》《孟子》这样的一条线,就进入真正的中国哲学的义理讨论了,也就是关注先贤在他们的时代关注到的大问题——人之为人的光辉,到底如此透出来!这样的问题自人类社会诞生就存在,始终存在。如果对意义问题最敏感的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对这样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思考,那么,此后一生,可能一生也不再会开启了,这对于我们这个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物种来说,一定是一个遗憾。

当然,孩子们的思考和写作不仅停留于中华文明的长河,到了高中,孩子们的视野将能够扩展到西方经典,从中西汇通的角度来思考人类文明之起源和发展。他们中有人终将有能力,以中国人的方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微小的,但如其所是的必然环节。

而学校和教室,便应该是一座将孩子的生命与这文化血脉相连的桥。

刚才写作中,孩子们提到的立人奖,便是我用“新教育完美教室”的奖金设立的贯穿橄榄树初中三年,旨在见证孩子们层层超拔,立己达人的奖项。

每个获奖的孩子获得一个小木人,由他自己发挥艺术天分,把它涂抹成他喜欢的样子。

这个奖项,与其说是一个荣誉,不如说是孩子们选择担起的责任——

瞧啊!我在这里,我亮着!

我愿意,带着爱,去创造,去引领,去让跟我相遇的世界,更加美好!

现在,我们的立人柜,不断有新的光芒汇聚进来,我们期待——这里,有能够在暗夜里引导我们不断超拔的精神灯塔;有可以让师生围坐一起如痴如醉探讨的伟大事物;还有尝试创造制度来确保底线和导人向善的班级民主生活方式。

这让我每一天都会觉得,那个我们向往的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是空的,它一直在我们的渴望和行动中,向我们走来。

是的,回到母语的家园——我们是从五千年母语血脉中长出来的,带着爱和力量,用写作,和真实的行动,去创造我们都期待的更美好的未来的孩子啊!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特别推荐: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法学习资料合集——仰望星空,守望田野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标签: 经典诗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